■蔡恩泽
央行下半年工作会议释放的政策信号,正在重塑金融资源配置的底层逻辑。当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在2025年上半年同比增长12.31%时,当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增速达到24%,这些数据背后,是货币政策工具创新与市场机制改革的深度耦合。在传统金融机构对技术价值评估难、风险收益不匹配的痛点尚未完全破解时,中国正通过结构性政策工具的“精准滴灌”,为科技与小微这两大经济增长极开辟融资新路径。
技术价值评估难,本质是传统金融机构难以量化科创企业的“隐形资产”。以半导体企业为例,其核心竞争力可能是一份专利配方或一项工艺突破,但这些无形资产在传统信贷模型中难以定价。对此,政策创新正在重构评估体系:福建省通过设立50亿元科技创新专项增信子基金,构建“银行20%+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80%”的风险共担机制,将代偿率上限提升至5%,这种风险分担模式直接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首贷率提升3.6个百分点。杭州联合银行的“风险池贷款”更具突破性,通过政府、园区、担保公司共同出资设立风险缓释资金池,入池企业无需抵押即可获得信用贷款,2024年已累计为251家企业提供839万元科技保险补贴。
智能审批系统的技术赋能同样关键。深圳推出的“小微通”平台,通过归集37个部门12.4亿条涉企数据,构建企业“数字画像”,实现融资需求3分钟收集、信贷产品智能匹配,试运营半年即促成17.8万亿元贷款发放,其中信用贷款占比32.8%。这种技术驱动的审批革命,将传统需要数周的贷款流程压缩至“秒级”,使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可得性发生质变。
政策对硬科技领域的倾斜已形成明确导向。半导体、新能源等领域的融资案例正在不断改写行业格局:西安远航真空钎焊作为国内唯一掌握真空钎焊设备、工艺、材料全链条技术的企业,凭借110余项国防专有技术和126项专利,在2025年6月获得无锡梁溪空天科技领投的A+轮融资,资金将投向商业航天发动机核心部件生产线建设。这种“技术专利化——专利资产化——资产证券化”的路径,正是政策支持下硬科技企业融资的典型范式。数据显示,2025年一季度末,获得贷款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达27.18万家,获贷率提升至49.6%。其中,半导体、新能源领域贷款增速分别达到28%和35%。
传统制造业的设备更新同样获得了政策“精准滴灌”。央行推出的设备更新再贷款政策,已为近4000个重点领域项目提供资金支持。其中,某汽车零部件企业通过该政策获得5000万元贷款,用于智能化生产线改造,生产效率提升30%的同时,碳排放降低25%。这种“技术改造——效率提升——融资循环”的正向反馈,正在重塑传统产业的升级逻辑。
政策创新正在推动融资模式的根本性变革。深圳宝安区通过“大数据画像+主动授信”模式,为619家专精特新企业预核定融资额度。某气体系统工程企业凭借技术专利和经营数据,在1个月内获得400万元纯信用贷款,资金迅速转化为智能装备研发投入。这种“数据信用替代资产信用”的模式,使小微企业融资从“抵押依赖”转向“能力评估”。
供应链金融平台的创新更具突破性。某钢铁行业供应链金融平台通过接入央行征信系统和税务数据,为上下游中小微企业提供应收账款融资,2025年上半年累计放款规模突破200亿元,融资成本较传统模式下降1.2个百分点。这种基于真实贸易背景的融资模式,既降低了银行风控成本,又盘活了产业链上的“沉睡资产”。
在政策红利释放的同时,风险防控机制也同步升级。福建省通过“科担贷”产品,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综合融资成本控制在4.5%以内,同时建立政府、银行、担保、保险四方风险分担机制,对贷款损失按比例分摊。这种“风险共担、收益共享”的设计,使银行不良率容忍度从2%提升至5%,既保障了金融机构的安全性,又提升了企业的融资可得性。
长期来看,政策工具的迭代正在构建可持续的融资生态。债券市场“科技板”的推出,为科技企业提供了股权融资之外的直接融资渠道,2025年上半年,已有37家企业通过该板块发行债券,融资规模达120亿元。这种“信贷+债券+股权”的立体化融资体系,正在形成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资金支持网络。
当货币政策从“大水漫灌”转向“精准滴灌”,其本质是通过制度创新重构金融资源的配置逻辑。科技型中小企业首贷率的提升、传统制造业设备更新的加速、供应链金融平台的崛起,这些现象背后是政策工具创新与市场机制改革的共振。在这个过程中,风险共担机制破解了技术价值评估的难题,智能审批系统重构了融资效率的边界,结构性政策工具则锚定了经济转型的方向。未来,随着政策工具箱的持续丰富和技术赋能的深化,科技与小微企业的融资突围将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。
(作者系本报《周末证券》专栏作家在线股票配资查询门户,晶苏传媒首席分析师)
尚红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